【贯彻落实思政会议精神】社会科学学院开展“课程思政”党员行主题党日活动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06-02浏览次数:6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近期,上海各高校推行“课程思政”改革试点,探索如何创新高校思政教育的方式,实现“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近日,社会科学学院公共管理系教师党支部开展“课程思政”党员行主题党日活动。社会科学学院党总支书记曹开云、院长刘志欣及公共管理系教师党支部的17名党员参加,组织部副部长张可菡和其他学院的党支部书记10余人参与观摩。

活动由公共管理系教师党支部书记李晗主持,曹开云书记对本次“课程思政”党员行主题党日活动进行动员,鼓励各位党员畅所欲言,从专业课如何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员导师如何引导学生两方面开展讨论。

刘志欣院长等五位老师进行主题发言。刘志欣院长指出,课程思政强调主渠道育人与课程育人同向而行、协同育人,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公共管理的专业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同时,课程思政也强调创新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支部的各位党员要努力探索中国公共管理理论,并用于教学实践。

邱梦华副院长介绍了《公共管理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改革设想,她指出要寻找教学内容与思政育人的连接点,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研讨、调研等方法强化课程思政的功能,并通过师生互动潜移默化地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

花艳红老师以《大学语文》为例,她指出课程教学强调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已经内涵了育人目标。如讲授《论语》中的“仁”,采用推导、扬弃的马克思注意思维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教学中,润物细无声。

李晗老师以《社会工作导论》为例,她指出要寻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工作者价值观的融入点,在教学中创新社会工作的话语体系,实现社会工作价值观和社会工作方法的本土化。通过抛锚式教学、机构探访和社工分享的方式实现课程育人实践。

沈世勇老师谈到了党员导师如何育人,他介绍了指导学生的具体做法:大一学生读经典为“启智”,大二学生做课题为“勤业”,大三学生谈人生为“厚德”,大四学生做论文为“明礼”。他指出,民族与性别有异,做到有教无类;导航与鞭策并行,力争教化无痕;线上与线下并重,做到亦师亦友。

支部党员结合自己教授的专业课程和导师工作,积极思考、热烈讨论。孙莉莉老师谈到了《社会组织管理》中通过实地调研、小组讨论等实践环节让学生理解现实问题。许敏老师谈到《公共政策》中如何寻找与课程思政的结合点。

张健明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他指出课程思政实际上是要求教师回归到育人的本来职能。高校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之前,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这是根本。当然,正人先正己,教师自身要修身、立德,才能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实现对学生的人生引导。